e61190ef76c6a7ef8bf19f270c9cfb5df2de664a.jpg《洛阳大火》作者: [澳]张磊夫
书的名字一看本以为是集中描写历史事件的书籍,细细一看是一部好的东汉史,东汉起始于光武,真正的终结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,传统的还是曹丕称帝,魏代汉为标志,纵观整个历史,一个王朝真正的死亡并不是一个数字和仪式,公元184年洛阳大火,董卓看见火光而起,命令大军进城,这场火终结了东汉仅存的希望,帝国陷入了脑死亡,之后所有的仪式和客气仅仅是各地军阀为了道义的惺惺作态,汉献帝像是东汉王朝的省略号一样,他连做一个句号的资格都没有,明明知道王朝的谢幕不可避免,却在无尽的省略中无能为力的跟随,拥有着帝王的尊贵和现实中被棋子支配的人生,不能说他是一个无能为力的人,只是个人在历史的滚滚车轮发展中,显得那么的无力,即变这个人是九五之尊的帝王。
我一直觉得国外的汉学家的著作,再一次经过文字的转换感情的东西就会少了很多,这本书则是刚刚的恰到好处,撰写历史书,太多的感情因素是不行的,没有也不行,这个度很难把握,同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本书的翻译的邹秋筠功底之深厚。
历史从来都是严肃的,考究论证都是丝丝入扣,本书做到了这些,每一句话的出处都有标注,整个引用和标注解释占据了本书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,这样的史书读来才有感觉,大大减少了对书中出处的研究和追索的难度。
位面之子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,开局开的太好了,所有的开过功臣全部善终,历史上几乎没有这样的开端,相比较的是西汉的开始,东汉的基调就是宽仁为本的大基调,宽仁为本就是为权利开了一定的转圜余地,东汉历史上的外戚专权就像是流水席一样不断的开始和结束,皇帝在这个循环中表现的厌倦,开始重用身边的宦官,于是宦官和外戚的矛盾一直贯穿着东汉的历史,宦官可以发动政变诛杀外戚势力,同样外戚势力一样发动政变诛杀宦官。洛阳大火正是对宦官集团的清算而引起的。想起了当年武帝赐死钩弋夫人防止皇帝幼小而权利外落到后宫之手,结果他所担心的,在后世变成了常态,外戚当权涉政,皇权被削弱,帝国在一场场政变游戏中变得虚弱直到灭亡。
当权利被分散和制约,就没有聚集的力量来变革整个国家,即位的皇帝面对难以改变的局面,选择安逸成为了常态,至于帝国的政事,则是交给了那帮子为了权利而争斗的人,这样的国家衰落和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。即便是遇见天纵英才的帝王,面对这千疮百坑的朝廷和帝国,也是无能为力而已。这场大火迟早会点起来,将一个国家最黑暗的地方照亮,将所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故事全部呈现在世人的面前,跟随着的就是不断的战争和杀戮,一个三国鼎立的局面马上就到来。无数的豪强军阀早就嗅到了帝国将亡的结局,在不断变换的历史进程中,拼命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,谋求功业。刘表称帝之表现,暴露了这批军阀大族内心的真实想法,彼时汉献帝仍在深宫,延续着汉家名义的天下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三国争雄是对于东汉帝国腐朽架构的再次分配,坍塌的帝国的未来交接必定伴随着腥风血雨,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顺利的接手,只有将他彻底的打碎,再来分配天下。曹操袁绍孙权刘备......他们用着权利在帝国的尸体上拼命的啃食,壮大自己,下一个未来,只有一个人可以名正言顺的承接天命,这是一场长远的征程,牺牲的不止是生命,还有信念和理想。
权利的分配和制约是一个帝国王朝的基础,稳固的权利可以保障帝国的长治久安,一旦权利不受限制,灭亡则是迟早的事情。中央集权的加强对于古代王朝是有绝对的益处的。政令统一,才能有高效的行政命令和执政效率。但是这种绝对的中央集权一旦掺杂了外戚和宦官的势力,则变得适得其反,以后的王朝中,唐后期的藩镇割据,也体现了中央权力被分散以后带来的不稳定。
这是一本值得反复来读的好书,值得推荐。

最后修改:2023 年 09 月 22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